本網站部分功能不支援IE瀏覽器,請使用Chrome或Edge等其它瀏覽器。

榊原英資:低成長社會vs.高工作價值

  • By 榊原英資 觀看人數: 4171
  • 2017-09-14


現下的局勢讓許多人認為,日本的低成長無可救藥,但我不這樣想。
日本已是富裕社會,不應追求不必要的高增長;一如工作者的價值不再是工時,而是創造力。

  日本央行最近又調降日本的通膨預估,從原先的1.4%調降成為1.1%,等於宣告「安倍經濟學」的核心目標:2%的通膨率,勢必是無法達成了。很多人都認為,這代表日本的低成長已經無藥可救,認為這是「停滯」或「失靈」,但我並不這麼認為。
 
  我今年七十六歲,已經接近「熟齡」的最高極限了,我還在工作,雖然上班的時數遠遠不及年輕時,但我創造的產值,並不低於我年輕時的工作。我的消費欲望也變低了,但我比以前更快樂,更能享受生活。
 
  過去我在日本財政部任職,在所有公部門裡,是壓力最大、也是最忙碌的單位。現在回頭看,許多當時我每天埋首苦幹的工作,電腦都可以取代了。現在我不再每天抱著計算機,不斷換算匯率,有太多工具可以幫我,我更能專注在利用數據觀察趨勢。
 
  日本社會也一樣。在環境,安全和健康方面,日本可以說是世界頂尖的三項全能運動員。我們現在正邁入低成長的社會,但這不代表我們身為工作者的價值被貶低了。工作的「數量」不再像以前一樣重要,這是因為誰能有創造力和新想法,才能有高質量的工作,才能產出高價值。

 
R246 under the station by nodoca, on Flickr


  日本已經是一個富裕的社會,不再需要高經濟成長率。只要成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有這樣富裕的生活,維持成長在零到一%就足夠了,而不是要求不必要的高增長。
 
  然而,我不覺得這個社會有成為一個成熟社會的心態。日本中產階級的垮台就是其一。例行工作等可替代勞動力的價值,未來將逐漸下降,過去日本常自豪工時長,但現代不應再追求勞動力的數量、或工作時數,而是提高勞動者的素質。
 
  在這樣的「後現代」社會,「玩」也很重要。無論如何,在工作之餘,都要逼自己做一些與平常不同的事情,藉此找到新的觀點,如此才能啟發創造力,不再呆板地、日復一日地重複低價值的工作。唯有如此,才能在愈趨成熟的時代中,為社會創造穩定的財富。
 
  「零增長」是未來在日本的生活方式,但絕對不是負面名詞。


 

本文取自今周刊1082期/榊原英資《低成長社會vs.高工作價值
※ 本專欄與今周刊獨家合作,非經今周刊同意不得刊載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