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部分功能不支援IE瀏覽器,請使用Chrome或Edge等其它瀏覽器。

榊原英資:難倒全球的貧富差距

  • By 榊原英資 觀看人數: 4854
  • 2016-09-26

全球化經濟模式下,企業為了降低勞動成本,大幅運用派遣人力,也擴大了貧富差距。
但政府卻很難直接介入勞動市場,該如何以政策制衡?

  皮凱提(Thomas Piketty)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主張全球的收入和財富不均,在近幾年已經擴大到二十世紀初期的水準。這個論述,近期也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蒂格里茲(Joseph Stiglitz)的支持。
 
  雖然他們的研究資料,主要都是建立在西方世界的歷史,但是搬到東方,在日本一樣適用。
 
  根據皮凱提的研究,美國如今已變成「貧富不均之國」,前1%收入的富人階級,占有全國25%的收入,其貧富不均的災情是全球第一。
 
  在美國,一般員工的薪水、以及一百位薪水最高執行長的薪水倍數,已經從1970年的一百倍差距,擴大到近年的八百倍。
 
  而按照這個方式排名,接下來的國家,分別是英國、義大利、西班牙;相較而言,法國、德國和日本的貧富不均程度則沒有那麼嚴重,但是,問題依然在加劇中。

 

 
  史蒂格里茲提醒,比起收入不均,財富不均的情況更加嚴峻;而且財富不均也會進一步造成其他生活面向——例如醫療、教育水準的落差。
 
  雖然日本的貧富差距沒有像美國那麼嚴重,問題卻仍然在惡化。日本的非典型雇用員工,例如兼職和派遣,在2014年是總勞動人口的四成。三十年前,在1984年,這個比率僅是15.3%,還不到現在的一半而已。
 
  歸咎其原因,全球化的經濟模式是最大的元凶。日本企業為了和中國、印度這些新興市場競爭,日本的勞工條件也得不斷降低。不過,要減少一般員工的薪資很困難,所以為了降低勞動成本,非典型的派遣人力自然劇烈增加。
 
  政府現在最大的難題,就是如何用政策制衡這個擴大中的不公平。直接介入勞動市場,是一個最單純的直球,但也是最難做到的。政府還是只能藉由增加社會福利和所得重分配,拉起在這場不公平競賽中,勞動者的福祉。

  也許,像歐洲「福利國」的概念,對於美國和日本這樣崇尚資本主義的國家,最後仍是難以避免的一條路吧。

 

本文取自今周刊1031期/榊原英資《難倒全球的貧富差距
※ 本專欄與今周刊獨家合作,非經今周刊同意不得刊載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