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部分功能不支援IE瀏覽器,請使用Chrome或Edge等其它瀏覽器。

陶冬:中國貨幣環境已經轉勢

  • By 陶冬 觀看人數: 712
  • 2017-02-14



 

中國的貨幣政策語言模糊曖昧,和經濟學家葛林史班有得比!
它的難處在於要處理高債務和資產泡沫,為降低升息衝擊,政策宣示只好「中性」。

  葛林史班以模糊語言大師著名,他最經典的話是「如果你認為明白了我的話,你一定錯了。」
 
  葛林史班退休後,央行世界再無模糊語言大師,直至最近中國人民銀行的言語出籠。中國的貨幣政策語言和西方大央行的不同,一般市場將「積極的貨幣政策」理解為「寬鬆」,「穩健的貨幣政策」理解為「中性」;央行官員在私下交流中,也認同這種解讀。不過中國的貨幣發行和信貸擴張,遠遠快過明碼實價的美國、歐洲和日本QE。於是乎今年的貨幣政策特地將表述改成「穩健中性」,以示中性。
 
  豈料市場利率持續上升。中國人民銀行在農曆新年前調高了中期借貸便利的利率,年後更全線上調了逆回購中標利率。央行高官提出「比中性更審慎」的概念,原來白色中也可以有更白的。接下來的權威評論又說,央行上調利率發生在貨幣市場,「不直接影響公眾」,因此不等於加息。這個指引挺晦澀,和葛林史班有得一比。
 
  其實中國人民銀行很糾結。中國經濟債務槓桿非常高,房地產泡沫比比皆是,從防範金融風險出發,今年以適當收縮銀起勢無可厚非。但實體經濟的回暖並不牢靠,需求增長基本上是靠政策與信貸拉動的。除了超大城市外,房地產成交量甚至房價正在回落。中美關係及全球市場存在重大不確定性。資金外流的亂象也只是靠行政手段暫時控制住了。信心很重要,所以央行又要把明顯的緊縮措施打扮得不那麼緊縮。
 
  中國貨幣政策的難處在於,要想有序處理高債務和資產泡沫,利率必須上升。但實體經濟、投資與消費信心都承受不了多少升息衝擊。
 
  聯準會已進入升息週期,中國要嘛升息,要嘛讓貨幣貶值,要嘛允許資金流走,但是北京似乎三者都不想要。
 
  今年又有十九大,維穩大過天,更加重了貨幣政策的難度。於是政策工具選擇了公開市場利率,回避了高調的加息舉措;於是政策宣示變得晦澀多變,唯此才能有騰挪的空間。
 
  如果筆者對入實去虛、穩步降槓桿、穩定人民幣匯率的大判斷不錯的話,中國貨幣環境大週期已轉勢,至於房價能撐多久、股市會不會反彈,都是溫水煮青蛙過程中的故事。
 

本文取自今周刊1051/陶冬《中國貨幣環境已經轉勢
※ 本專欄與今周刊獨家合作,非經今周刊同意不得刊載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