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冬:中國政府不應該有增長目標
- By 陶冬 觀看人數: 4174
- 2017-03-17
哪怕中國政府再努力,中國經濟已進入後工業化時代,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放緩,
與其人為干預達成「穩增長」目標,還不如「穩就業」,讓市場有出清的機會。
在三月全國人大代表會上,中國總理李克強宣布今年GDP(國內生產毛額)增長目標為6.5%,通膨目標為3%,貨幣供應M2增長目標為12%。增長目標6.5%,是自從北京公布每年政策目標以來最低的,不過在筆者看來,可能是這幾年比較現實的一個。中國經濟已進入後工業化時代,投資增速放緩無可避免;在目前全球經濟環境和國內生產成本下,出口不景氣也會持續。叫一個中年人像小夥子一樣跑步打球,有點勉為其難。降低對自己的預期,是對自己健康負責。
中國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自2007年起就偏離過去三十年的增長趨勢,哪怕政府再努力刺激經濟,投資增速依然在放緩。這有週期性原因,有「去產能」的需要,最根本的還是中國工業化發展到這個程度,基礎設施經過十年井噴式建設,投資已難維持在之前的超高增長水準了。但政府為了保增長,年復一年地通過貨幣擴張和財政擴張,人為地推高投資,稱之為「穩增長」。
為什麼要「穩增長」?高官們的一般邏輯是,維護社會穩定十分重要,須保持一定就業增長,所以經濟必須維持一定增速。保增長目標始於朱鎔基內閣,當時提出的「保八」,並未在增長和就業關係上仔細論證,設定過程較隨機。之後年復一年,增速成為政府的政績,近幾年經濟政策更被人為設定的目標所挾持。
中國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自2007年起就偏離過去三十年的增長趨勢,哪怕政府再努力刺激經濟,投資增速依然在放緩。這有週期性原因,有「去產能」的需要,最根本的還是中國工業化發展到這個程度,基礎設施經過十年井噴式建設,投資已難維持在之前的超高增長水準了。但政府為了保增長,年復一年地通過貨幣擴張和財政擴張,人為地推高投資,稱之為「穩增長」。
為什麼要「穩增長」?高官們的一般邏輯是,維護社會穩定十分重要,須保持一定就業增長,所以經濟必須維持一定增速。保增長目標始於朱鎔基內閣,當時提出的「保八」,並未在增長和就業關係上仔細論證,設定過程較隨機。之後年復一年,增速成為政府的政績,近幾年經濟政策更被人為設定的目標所挾持。

Image credit: FreeImages.com / pavla brcakova
必須看到,中國人口結構出現重大改變,消化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壓力已大減,農民工的就業出路已呈多樣化趨勢。同時投資對就業市場的拉動作用不高,乘數效應愈來愈低。必須看到,投資是好事情,但過度投資、不當投資,對經濟的長期穩定和可持續增長,可能構成負面衝擊。必須看到,中國經濟的整體負債水準,在新興國家中已處於高位,近年通過居民部門增槓桿,來幫助地方債務和房地產商去槓桿,在某種程度上是將經濟最強的一環綁在最弱的一環上,增加了火燒連營的風險。
筆者認為,中國政府不應該有增長目標,政策更不能被增長目標所綁架。穩增長,不如穩就業。只要就業市場不出大的動亂,人為干預應該減少,讓市場有出清的機會,讓經濟有自我調整、自我修復的機會,通過釋放小風險來降低大風險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