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陸“e租寶”事件,看P2P網貸平台的前景與影響
- 觀看人數: 4051
- 2016-04-19
2015年中國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被業界認定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元年。從娛樂界的“duang”到媒體界的“穹頂之下”,再到科技界乃至國家層面的“互聯網+”,風起雲湧,蔚然成風,積極鼓勵互聯網金融平台、產品和服務創新,激發市場活力,甚至想用來解決就業不足的問題,真是萬事、萬物皆互聯網,在人人互聯網的催動下,眼前不禁浮現”全民大煉鋼”的景象,識者心中不免有淡淡的不安與憂愁。
根據統計,2011年中國P2P平台僅50家,到了2015年底已增為3,858家,交易規模達9,823億人民幣,較2014年成長288.6%,飛速發展態勢被形容為”野蠻成長”,一片形勢大好的景象,由於中國經濟成長放緩,風險控制能力薄弱、資本實力不足、壞帳壓力大增,更有業者挪用客戶資金以誇大粉妝門面或滿足領頭人的奢華浪費貪婪侵吞,形成財務困境。根據「網貸之家」統計,截至今年3月底,已有1,523家出現提現困難、清盤停業、跑路、失聯、倒閉的現象,占總家數的39.5%。
今年2月中國公安破獲e租寶網路借貸平台詐騙案,負責人丁寧等21人被捕,90萬投資人遭詐騙金額達500億人民幣,連同鑫琦資產、金鹿財行、中晉資產、快鹿集團、易乾財富、融宜寶積家等7家網路理財平台,於今年前四個月內,陸續陷入倒閉危機和遭立案調查,涉案金額超過1,200 億人民幣,受害人達150萬人以上。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這一連串的詐騙與弊端,近四成的暴險率,足以讓正在築夢P2P的台灣業界與監管單位,駐足檢視相關產業發展與監理途徑的健全性。
台北金融研究發展基金會於日前舉辦“從大陸“e租寶”事件,看P2P網貸平台的前景與影響”座談會,由基金會董事長周吳添主持,就P2P的前景與影響為主軸進行探討及研究。會中邀請(中國)聯想控股翼龍貸副總裁,(中國)互聯網金融千人會聯合創始人蔡凱龍先生,及實踐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教授暨創意產業博士班導師李智仁教授發表演說。
基金會周董事長在致詞時提到:為探討e租寶事件做深入分析與檢討,特別請兩位專家來做現身說明;緣於2013年有機會參訪BATP(百度、阿里、騰訊、平安),看到互聯網蓬勃發展的景象,多了一份就近觀察的關注,同時於北京認識互聯網金融千人會創始人之一的蔡凱龍副總裁,他是親自參與相關活動的業者,對整個產業的發展與遭遇的問題相當瞭解與體驗;李教授從事相關產業研究多年,也有事業在兩岸運作,是目睹整個產業起落全景的見證者,由他們來解析相關問題是一個難得的經驗交流。
首先,蔡副總裁以「“e租寶”事件始末與對大陸P2P產業的影響與未來發展」為題說明:中國“互聯網+”正以彎道超車的姿態,競食規模達50兆人民幣的金融市場。他從銀、證、保、貨市、支付及徵信等傳統的金融市場,經由互聯網的機能,以金融互聯網化,發展出數位化金融機構與互聯網金融門戶;非傳統金融業者,應用互聯網科技,產生大數據金融、P2P網貸、眾籌等新業態,也有兩者各自/協同發展的第三方支付與大數據徵信,這些新的服務與市場參與者以虛擬與顛覆創新模式席捲市場。
蔡凱龍分析中國從事P2P業者除了海龜(歸)派、本土派與創新派三大類外,由於有近四成的業者陷於財務困難,這些跑路者被戲稱“跑路派”,他以“e租寶”為例說明,“e租寶”自2014年上市以來,以高利與美女為餌,大量投放廣告,2年間聚資700 ~500億人民幣,席捲31個省市,受害投資者達90萬人。
“e租寶”事件對中國P2P的影響,蔡副總裁認為這將是一個分水嶺,往後,
1、監管從寬變緊
(1) 主管單位銀監會管理細則出台;
(2) 各地方金融辦停止註冊;
(3) 證監會停止新三板掛牌上市;
(4) 地方政府下令撤下當地P2P廣告。
2、合作機構退縮
(1) 銀行關閉第三方支付對P2P的通道;
(2) 信託,證券,保險暫緩合作;
(3) 第三方支付對P2P增加限制條件;(4) 央視撤下所有有關廣告
3、民衆害怕
(1) 認爲e租寶就是P2P;
(2) 轉移資金。
蔡副總裁指出P2P未來發展的趨勢,
1、整體增速減緩,行業整合淘汰;
2、農村P2P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3、產品+風控成爲競爭力核心;
4、BlockChain創新技術的應用。
從實際經營的體驗,他說基於下列幾個理由,認為P2P的藍海在農村:
1、農村金融需求無法滿足、人口多、市場空間大;
2、農民可抵押資產少,信用記錄少,傳統金融推廣成本高,難以覆蓋,需要創新模式;
3、地域廣闊,自然和社會風俗民情不同,農民金融需求多樣性和地區差異性,適合O2O模式;
4、文化水準相對不高,離網人群多,便利程度是影響成敗的主要因素;
5、文化水準相對不高,離網人群多,便利程度是影響互聯網金融成敗的主要因素;
6、政策大力扶持,
李智仁教授以「P2P發展於台灣的實踐機會與爭挑戰」為題,說明近五年來全球金融科技的投資與發展。其次,他引用馬雲對互聯網的看法:互聯網不是一種技術,互聯網是一種生活方式。說明互聯網金融發展有:眾籌融資、虛擬貨幣、P2P貸款、電商小貸、第三方支付、金融網銷等六種態樣。過去傳統民間金融,自很久以前就存在有合會、地下錢莊、民間借貸;目前以P2P、眾籌、互聯網理財與保險、金融產品搜索等形式運營;未來將走向互聯網貨幣、銀行電商、電商金融等互聯網金融的新境界。
李教授認為在一些資金融通不足與金融服務缺乏的地區,P2P網貸平台可補充普惠金融的需要,經由互聯功能的加持,獲得快速的發展,P2P(Peer to Peer)原意是指互聯網Web 2.0時代中的點對點資訊交換技術,與用戶之間完成直接的資訊發布、搜索、交換及下載等工作。之後被引用在金融領域,便成為利用互聯網P2P概念與技術繞行銀行等仲介機構的金融脫媒模式。透過P2P網路平台對於借款人進行信用評估後,在借款人與投資人之間進行直接借貸供需匹配,透過電子協議確立借貸關係並藉由銀行或合法的第三方支付機構帳戶完成資金撥付或回收,降低了交易成本。從理論分析P2P網貸有資訊仲介、信用仲介與資金仲介三種型態。
在經營上有四種模式:
1、線上無擔保的平台模式,如:拍拍貸、有利網、人人聚財;
2、線上有擔保模式,如:陸金所;
3、線下有擔保模式,如:宜信、積木盒子;
4、線下無擔保模式,如:翼龍貸、開鑫貸。
P2P網貸行業發展中呈現的主要問題,李教授引用”中國社科院的”P2P網貸行業發展與評價報告”,指出問題在於:
1、信用體系不健全,市場環境有待完善;
2、組織結構存在缺陷,交易機制有漏洞;
3、風險管理簡單化,內控機制亟待完善;
4、IT系統不牢靠,資訊安全缺乏保障;
5、缺少有效的第三方託管,平台運營制度不完善。
為了改善與健全P2P網貸的發展,2015年7月中國國務院發布”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提出兩個方向:
1、探索推進互聯網金融雲服務平台建設,提供基於金融雲服務平台的信用、認證、介面等公共服務;
2、鼓勵金融機構利用互聯網拓寬服務覆蓋面,支援金融機構和互聯網企業依法合規開展網路借貸、網路證券、網路保險、互聯網基金銷售等業務。
李教授在演講中介紹台灣最近推出以"債權轉讓”模式的”鄉民貸”。認為台灣要開放P2P業務必須考量到下列幾個問題:
1、此項服務的需求市場有多大?現有機制為何無法滿足?
2、是否仍需以專法方式規範之?
3、得承作此業務的主體?
4、信用風險如何評分或認定?
5、科技系統是否足以支持?
同時要參考並引進主要國家對P2P監理的新模式。
最後,他在結論與建議中指出幾項必須再思考的問題:
1、金融市場與法制的特殊性與目的性;
2、互聯網金融的特殊性與目的性;
3、互聯網金融的規範重點為何?
4、P2P是投資還是借貸?抑或二者皆是?
5、收益與風險之間需賴何種機制平衡?
6、面對日新月異的金融創新,究應如何進行金融監理?
7、誰的機會?誰的挑戰?
面對P2P龐大的機會,值得期待,但面臨的沉重的挑戰與風險更需有慎密的思考與防範,以免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文/台北金融編輯整理,資訊來源為大陸金融研究聯誼會《從大陸“e租寶”事件,看P2P網貸平台的前景與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