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部分功能不支援IE瀏覽器,請使用Chrome或Edge等其它瀏覽器。

陶冬:被挾持的央行們

  • By 陶冬 觀看人數: 4355
  • 2020-01-20



 

中國央行在2020年第一天就宣布下調存款準備金率,
央行行長易綱「珍惜正常貨幣政策」的話言猶在耳,是什麼原因讓央行改變主意?
  中國人民銀行出風頭了。中國的央行在二○二○年率先出招,新年第一天便宣布下調存款準備金率五十點,全世界都對中國需求和全球增長更樂觀了,各國股市紛紛開門紅。

      人民銀行行長易綱不久前剛講過,「應當珍惜正常的貨幣政策空間,盡量延續正常的貨幣政策。」是什麼令央行改變主意呢?最近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成都做調研,商業銀行不提降息,異口同聲要求降準。

  中國加入WTO,成為世界加工廠後,貿易順差暴漲。為維持人民幣匯率穩定,央行進行沖銷干預,買入美元釋放出人民幣;為維持基礎貨幣穩定,央行大幅提高了存款準備金率,通過降低銀行貸款的乘數來限制信用過度擴張。然而最近,貿易順差有下降的趨勢,更重要的是利率一降再降,銀行的盈利水平遭受擠壓。銀行希望降低存款準備金率,讓自己手中有更多的可支配流動性,以便維持利潤率;政府則希望將更多的流動性放入銀行手中,希望銀行支持實體經濟。

  銀行手中有了更多的可支配流動性,是否意味著實體經濟受惠?筆者認為難。下行週期意味著更大的信用風險,銀行收緊貸款標準是市場行為。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降準可以令銀行有更多的流動性和利潤空間。銀行利益倒逼出政策的改變。
 
  無獨有偶,去年九月美國repo(附買回交易)市場驚爆流動性缺口,隔夜回購利率一度飆升至一○%,紐約聯儲被迫向銀行體系注入流動性。原以為幾天就能解決的短期流動性問題,聯儲注資的時間期限卻一再延長,救急之舉愈來愈成為一項常備性政策。

  聯儲的資產負債表比危機前仍大出四倍,按理市場沒有理由缺錢,怎麼就填不滿資金缺口?因為利率下降,收益率曲線趨平甚至倒掛,銀行利潤受到衝擊。銀行需要更多的資金來達成利潤目標,於是極度低廉的資金成為銀行加槓桿的理由。聯儲自言這不是QE,在筆者眼裡,只要擴展資產負債表就是QE。貨幣當局重回QE,還是因為銀行利益,又是銀行利益倒逼出政策的改變。

  美國聯儲與中國人民銀行背後的邏輯是一致的,銀行需要一個寬鬆的貨幣環境來穩定利潤,為了避免系統性金融風險,央媽唯有就範。在此之前,歐洲央行不斷QE,也是類似的邏輯,把廉價的資金送到銀行手裡,希望他們賺到利差,賺錢之餘最好可以增加貸款。
  
      記得筆者八○年代見當時的聯儲主席沃爾克時,從他噴滿雪茄煙霧的嘴裡蹦出,「央行的任務就是要制止銀行胡作非為。」未久,沃爾克被葛林斯班為首的少壯派趕下了聯儲主席寶座,此後央行便成了銀行的保護傘。
本文取自今周刊1203/陶冬《被挾持的央行們
※ 本專欄與今周刊獨家合作,非經今周刊同意不得刊載 ※

延伸閱讀
呂忠達:降息潮來襲 投資該這樣布局
榊原英資:寬鬆貨幣政策的終結

想知道更多國際政經和投資相關資訊嗎?心動不如立即行動,趕快參考以下課程吧⬇️
國際政經情勢與全球投資戰略
點選
看呂忠達老師《國際政經情勢與全球投資戰略》系列  近期開課課程! 


相關文章